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分析
第一卷
答题总体上良好。
1-5基础题难度比较低,科技文阅读、文言文阅读设题难度适中。容易出错的是虚词的用法题目。
建议:高考题目1、2题往往有很难的字词,科技文中有需要推断的题目,都是很难的,应该将基础知识落实到每一天的复习,集中力量做科技文、文言文。
第二卷:
第四题:学生得分总体评价低.
13.文言文翻译,总体得分较低。
(1)“俄而”翻译成“不久”,很多考生翻译成“很快”,“一会儿”用词不够严谨。
(2)小题答得最差。主要问题是“每”“辄”“克”这3个词语没有翻译准确,因而这个小题丢分最多。
(3)情况较好。4分能得到2分。少数同学把“但”“耳”的解释漏掉了,这说明考生的应考意识不周密,落实的不好。
建议:以后继续强化文言文的小句翻译。文言文的直译,就是每一个字词都翻译出来,不能轻易的漏掉任何的字词。
14.诗歌鉴赏,是第四大题答的最差的一个题。
表现:
一、对作者不熟悉,不了解陈子昂这位初唐诗人,而且做过的他的诗作也很少。
二、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有经验主义的错误。把诗歌里的“恨”解释为“国破家亡”的家愁国恨以及“怀才不遇”之愁恨。
三、缺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。首联指故乡在远方消失,暮色苍茫中自己还在在孤独的行旅。所以有一种离家羁旅的乡愁。再结合题目就是离开家乡,中途停宿在乐乡县。这种乡愁就更不难理解了。中间两联是路上看到的景色,渲染了一种乡愁。最后作者直抒胸臆,自问自答,用景写情,诗意悠长。
而学生主要是盯住了“旧国”“野戍”这样的字眼,所以就根据经验主义,得出了故国只恨,战争之苦,这样恰恰不符合陈子昂的时代特点。
理解出了偏差,因而答案就五花八门了。
四、答题的套路不明确。
建议:
一是诗歌鉴赏的相对固定思路不够明确,还是缺乏了更系统更长期的训练。
如第(1)小题鉴赏第二联,很多考生不知道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一下这一句,而且这段话尽量用文学性语言来生动传达,然后再指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,表达或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。考生大都是思路不明确。
二是对相关的术语掌握的不全面,不成体系,有些概念比较模糊。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强化。答案规定的白描和对仗几乎没考生写出来,主要是根据借景抒情批改的,但是分数就只能的一分。
三对一些诗人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知识的欠缺也是一个难点所在。
15.只有少数同学能得到4分以上。从选择上来看选(2)(3)(4)较多,对第(1)小题孟子那句话不熟悉。
问题:
一是不严格按照要求做,4个小题都选了,选得都不全,结果阅卷老师只看前3个,得分不理想,原因是掌握的不牢靠,想投机取巧;
二错别字特别多,这是以后复习要特别注意的。“樯”——“墙”,“骤”——“昼”或者不会写、“吾尝跂而望矣”——背诵不全、最后一句很多写“怎一个愁字了得”等。
第五题阅卷情况分析:总体得分良
16.本题是很生活化的一道题,和学生的对生活的观察有关系。
第一:审题有误,写成标语、对联、口号式语言。
第二:对此类语境不留心,以致于格式不完整,多数缺少称谓语,少数缺少感谢语。语言生硬无味。
第三:中间内容不够得体,或过于直白,或缺乏亲切感。不能体现公共场合中的人文理念。
17.第一:关键词基本能够抓住,但语言组织不够条理。 第二:内容相关部分不太会概括,大多存在词语罗列(照搬)现象。 第三:部分学生忽略字数要求。 18.仿写的句式,形式上能够把握,但内容不符合逻辑的不在少数。暗喻失当,欠生动形象。
第六题阅卷情况分析:总体评价优
文学类得分 平均分13分左左右 实用类文本 平均分 10左右
(一)文本的情感容易把握,答案制定相对宽泛,所以比较简单,学生选的多。19题大部分学生得满分。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引领下文或承上启下。学生几乎全答对。小部分学生没有对作用进行分析解释扣1-2分。
20题概括幼年时在故乡的趣事较全面,几乎全得满分。有部分同学没有分条做答,语言罗嗦,给阅卷带来不便。
21题表达作者观点大部分学生只能答上第三点,其实第二点和第三点没有本质的区别。只要结合文本分析出来就是4分。第一点几乎答不出。
通过学生的答题来看,我认为这道题的题干和答案的设计存在一些去推敲的地方。如果问观点,句子说的很明显了。答案要求具体分析,如果只结合句子没法分析,因为本身就是概括性的语句。按照平时讲题的思路就应该从文本分析,无法从原句硬抠字眼,通过学生的答题就能看出来,没有按照答案的思路走的。
22题大部分学生能答上对比并做解释。描述、直抒胸臆几乎答不上,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审题,对如何表达的,不明白从那个角度答题。得分约3-4分。个别学生有答托物言志、反衬等,不够准确,有少数学生出现术语罗列的现象。
(二)实用类文本 选择的较少。
19、此题得分率总体较低,存在问题主要是学生审题不清,答题区间出现偏差,很多同学直接从后文来找寻答案。我想这个题从面上学生都出错,我们是否思考这个题是否存在出题设问上的不严密?
20、部分学生忽视题干中的“思想成就”,在筛选的过程中,偏向后文“美学的胜利”“艺术的贡献”方面,从而导致失分;
21、很多学生只关注于“美学的胜利”一段,找出两条,而忽视后文“艺术的贡献”里面包含的相关内容。影响得分。
22.此题应该是得分最不理想的,主要原因在于:一是答题不规范,很少有学生能够以“总—分—总”的形式答题;二是学生忽视文本“评传”特征,只在文本中找寻搜索与太阳、火把等有关的内容对艾青进行评价,而忽视了这是作者借此对艾青的认识与评价。
建议:学生强化大阅读的训练,增强审题意识、文体意识、规范答题意识,关注文章的结构层次等等。
第七题作文阅卷情况分析: 学生得分总体评价良。
一、命题立意和审题:
(1)命题作文:“清醒”。
该题目设计灵感,来自时下的金融危机和热炒的鼠首、兔首文物拍卖事件。面对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,我们应当“清醒”,有“信心”,这是自去年以来各界热议的话题;面对西方国家忽悠我们,想把危机的重担让中国挑,我们应当“清醒”,不逞强,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,但不是强国。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八国联军从中国抢走的兔首和鼠首,蔡铭超以3149万欧元竞拍成功,但他拒付,让这次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拍卖从技术上流拍。对此,大家议论纷纷,见仁见智,这是到底是一场让人扬眉吐气的爱国行为,还是对一种既成规则的有意破坏从而影响中国人的信誉的行为,还是其他?在现代社会,你怎么“清醒”地看待这个问题。
“清醒”二字,查字典,①形容词,清楚,明白。②动词,神志由昏迷而恢复正常。
所以,①保持头脑的明白清楚是清醒,②从困境中走出来是清醒,③从错误中走出来是清醒,④从狂热变得冷静是清醒……
在使用时,可以在“清醒”前加词,如“保持清醒”;可以在“清醒”后加词,如“清醒中的思考”;也可以前后加词,如“怎样看待清醒的价值”。
但这是一个命题作文,题目必须是“清醒”。
(2)新给材料作文:“走路”。
“走路”方式多样,你选择什么?是一人独行而求快,是多人结伴而求远,还是其他?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,纷繁复杂的生活,你选择什么?为什么这么选择?这种选择对你意味着什么?
以上问题,既可以做哲学层面的思考,也可以做现实层面的思考。
这是一个比喻性题目,必须把“走路”这个喻体,在社会、人生、自然的层面上找到本体,也可以说是将对“走路”的抽象解读,在具象的社会、人生、自然的层面进行辐射和衍化。
这个题目有近几年来山东高考题目的品质。引导学生立意高,而表述或论述的角度多样。
我们可做如下解读:①肯定一个人走路,可以选择许多科学家、文学家等材料来支持,如曹雪芹、史铁生、布鲁诺等等,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。②肯定多人结伴而行,可以选择动物领域的例子,如羚羊、大雁等,也可以选择现实的例子,如太空行走、北京奥运、抗震救灾,我们需要合作,需要双赢,“现代社会,单打独斗不会赢”。③可以既肯定独立行走,又肯定结伴而行,问题是要分析出在何种条件下做何事,为什么这样做,怎样才能做好。④可以先否定一条,然后经过分析,肯定另一条,先“破”后“立”,“破”是为了“立”。
山东的考题是难的,审题是有难度的,要考辨证关系,考学生的见识,不仅仅是考材料积累,考文采。同学们要注意了。
二、打分标准及改卷方式:
参照高考评分标准。
基准分46分,要达此分数,必须主题明确,内容充实,语句通顺,无政治错误。
42分以下,占10%;
42—48分,占40%;
49—54分,占40%;
55分及以上,占10%。
无题目、错题目,扣2分;错字一个扣1分,不超过3分。不足400字的,20分之内,看其内容打分;超过400字不足800字的,少50字扣1分。
本次阅卷,采用双评,10分之内,取平均值。超过10分,进行三评,四评。
出来的分数基本如此排列。
三、参考答案优点分析:
本次参考答案,王老师提供《走在结伴而行的路上》,陈老师提供《清醒》,都很精彩,值得仔细研究学习。
①两篇下水文章,各10各自然段,扣题准确,分析透辟,有见识。合乎议论性散文、议论文的基本逻辑,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《走》更经典一些,《清》更自由一些。虽然结构模式不同,但材料都非常丰实,都有大量的材料为观点作支撑。材料非常重要,能不积累吗?
②两文的结构是不一样的,如果还有一篇文章,也会与此两文不一样,由此可见,外在的结构毕竟是第二位的,它是逻辑的必然外现,而其内部应该是对问题的分析和表述。
③把积累的材料用出来,必须理顺一个路子,是观点自然而然地带出材料,而非用材料硬分析。实在不行了,才从例子中硬分析出观点。即一定要“抡”。
④文采是必须的,有捷径,但这是“葵花宝典”,不可依赖。
文采可以比较容易求得,比如《清》,可以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做好第二、三段,然后,用宽式仿写的办法,写作第四、五段,和第六、七段。文采一下就上来了,也容易在快速阅卷的情况下,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。但其中有一个“阿喀琉斯的脚踵”,必须回答好一个问题:中间部分的三部分或两部分的排列,为什么是这样,123,而非321或者231或者132,这必须依靠见识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。
四、学生做题情况:
①本次作文是两个任选一个,选“清醒”的占80%左右,而选“走路”的少。因为,“清醒”审题难度低,不容易跑题。而学生考试,是要分数的。
②选“清醒”的,审题基本能正确,而立意高超的并不多,特别是上升到一种对家国、民族、历史关照且能写好的“黄钟大吕”的文章少,大多数是在一种现实历史的层面上对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关照,证明一些道理。
该题,胜出得高分的,是材料多的,文采好的。
③选“走路”的,人数少,有离题的,譬如不是谈“独行”或者“结伴行”,或两者之间关系,而是谈“路”,人生的道路。
该题,胜出得高分的,是有见识,有逻辑的。
④当然,最好的10%,两者都具备。
⑤得低分的:
抄袭者,抄袭获奖小小说,或者使用“读者体”;这些抄袭者,在试卷上撞车了,或者被老师一眼就看出来,就被判低分。
化用本次考试的阅读理解上的材料,大量照抄季羡林一文的原句,用杨匡汉对艾青的分析,甚至用另一个作文题目上的内容。
使用万能开头和万能结尾的。
宿构的,比如《清醒》,除了题目是“清醒”,里边论述的全部是“善良”,核心词和反复出现的词就是“善良”而非“清醒”。
五、应对思考:
①不侥幸,山东的作文考题是难的,一个题目至少有三座山横亘着,必须越过,一是多项、多层、多角度地解读,二是分析到关系的层次、矛盾的层次,三是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,鲜明的道德意味。这样,就必须“见识”先行,对材料积累的要求高,对文采的要求高。所以,做了“清醒”一文的同学,一定再做一下“走路”。
要始终注重领着学生做审题训练,一日不可放松。
②正视作文的本体特征,它是党的教育中的语文学科的一个题目,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有着文学性的考核,也有着政治性的考核。考生应当掌握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关键词。高考作文的确是在设题目的时候,不能设成政治题目,回避热词,但其灵感来源往往是时政性的,而高考过后出现的高分文章,用的时政事例材料也特多。
当然,还有个防止撞车的问题,比如,不能都有2008感动中国材料。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了。
关注时政,关键是,让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种活跃的关照社会和人生的层面,有利于其打开思路,遇事不慌,有话可说,还能说好。
③在接近高考的这两三个月,一定要注重文采训练,使用《清》的方式就是其中之一种,不难。当前学生作文,在总体构架上,还可以。但细部是粗糙的,有时你的眼光稍微一停,就能给他多扣好几分。
一旦09年高考题目审题难度降低了,将会在材料运用和文采上将同学们区别开来,所以,文采训练,不可不抓。
山东考题,有时波谲云诡,不可不慎重对待。
高考未进行,一切皆有可能,我们尽量让考生准备得充分一点,再充分一点。